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中关村东路 清华科技园 科建大厦202
电话:(010)62701617 62701615 电子邮箱:
chinadinghui@chinadinghui.com
网址:www.chinadinghui.com

您的位置: > 专业论坛 > 改制重组 >

千亿资金出走 温州大惊失色围追"外逃"资本

发布日期:2012-12-31

  [ 范利祥 ]? 来源:[ 中国经营报 ] 

  温州市苍南县金乡镇某塑料加工厂的李总,一筹莫展地站在自己苦心经营了十多年的工厂门口。他抱怨说:"我们的产品销路很好,我想再开一个分厂,可这地皮简直是贵到了天上,光这一部分投入就要200多万元!上次我到外省的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考察,那边的地比较便宜,在税收上还有优惠政策。我现在发愁,到底该不该把厂子搬过去?" 

  而素有"中国第一座农民城"之称的温州市龙港镇的一位"农民商人"也是满腹怨言。原来,在不久前,他与几个朋友筹资150万元准备办一家小厂。但他要的3亩地到现在还没有批下来。"上面说地皮太紧张,要先考虑几个大企业。我已经决定把这笔钱改投到外地。" 

  "其实,像这样拥有一笔资金,但在温州本地投资无门的商人大有人在。"自称对"温州资本现状关注了很久"的温州大学的郑教授告诉记者,"在这种情况下,为数不少的温州商人开始考虑向外发展,这样就造成了温州资本的大量流失。" 

  数字惊人商人出走引发资本外流大潮 

  温州市统计局最近所做的一个大型调查似乎验证了郑教授的说法。调查显示,目前温州市外出人口154万人(这次调查的在外温州人,是因经济因素自行外出温州行政区域以外的人口,不包括职工、非经济因素及国外和港澳台迁移人口),占全市户籍人口比重的20.4%。而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案,测算2001年在外温州人经济总量(即国内生产总值)为563亿元,为温州市国内生产总值932.08亿元的60.4%。 

  这些跨地区投资经营的温州人,在全国开办了4万多家公司。2001年在外温州工业企业平均产值为700.6万元,其中上规模工业企业平均产值为3606万元。而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有近百家,超千万元的有3万多家。 

  这个调查结果令温州人颇为吃惊。"这些在外投资者,原始资本大都来自于民间借贷。如果按每一位投资者原始资本金为10万元计算,至少有上千亿元民间资金流向外地。而这部分投资经过多年积累,其效益已经在成倍地滚动发展。"温州市统计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员说。更为不妙的是,现在仍然有大量温州人在向外寻求发展,而且这些温州人基本上都在本地筹集了不少民间资本。"外出现象比以往更加凶猛。" 

  另外一个事实也同样让温州人吃惊不小:近年来,温州企业外流、外迁现象非常严重,并呈上升趋势。调查显示,温州的外迁企业光"有名有姓"的就有1000多家。其中也包括一些大企业,如著名的均瑶集团等,就已经把总部迁到了上海或其他的省市,截止到目前,整体外迁的企业就有250家左右。 

  "种种情况表明,温州的资金特别是民间资本的外流现象非常严重。"温州市统计局的那位官员不无担忧地表示。 

  缺少出口1500亿民间资金如笼中困兽 

  一项统计表明,在温州,个人资产超过1亿元的人大约有260多个。而据银行方面的消息,温州个人储蓄金额达到1000亿元左右。但据温州的本地人士估计,温州的民间资金远不止这些。因为更多的资金流可能在自发的、地下的信贷循环中流通。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在外经商的温州人,可能就地储存自己的资金,没有体现在温州当地银行的账面上。因此,以保守的口径估计,温州实际的民间资金应该是上述数字的1.5~2.5倍左右,即在1500亿元以上。 

  一向追捧"以钱生钱"的温州人,现在为这庞大的资金深感头疼。于是,选择购房置业成了温州人一个较为安全可靠的投资出路。日前,由温州的一些民营企业联合出资所组建的"温州财团",正在全国各地"大行其道",在房地产行业掀起了一场极其猛烈的"圈地运动"。这似乎可以看作是温州资金在受到压抑后的夺门而出。而有人估计,今年温州的民间资金至少有接近10个亿流入上海房地产市场。 

  "温州资本正在急切地寻找出路。"温州大学的郑教授认为,"温州财团""围剿"房地产行业恰恰折射出目前温州资本的无奈和急躁。 

  "房地产只是一个典型,温州人在外投资的形式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又由于温州人投资注重'务实',所以很少有人光临股市。于是,对资本市场不太'感冒'的温州人,有相当一部分在寻找大量资金的出路,另一部分则依靠自己信赖的亲友到外地投资。"温州市某证券部经理望着冷冷清清的营业大厅向记者"大吐苦水"。 

  夺门而出温州企业欲解土地、人才之痒 

  "温州的土地资源非常匮乏。"温州市政策研究室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处处长潘忠强告诉记者,"温州人均耕地仅有3分多一点,土地是这儿的稀缺资源。" 

  潘忠强说,工业用地的日益增长和耕地保护政策的矛盾在温州越来越尖锐。比如在瑞安,今年的工业用地需求在1万亩左右,但用地指标只有1500亩。"温州的郊县甚至镇上的土地现在每亩价格很多都达到了25万左右,但在上海郊区,每亩也只不过是3万元左右。土地价格昂贵,一般的中小企业还真的'买不起'。" 

  潘忠强介绍,由于土地资源过于紧张,对于企业用地,温州还"强行"出台了这样一个规定,即企业用地规模必须在4亩左右才能给予批准。但一般的小企业用地也只是在两三亩左右。"因此,很多中小企业往往申请不到土 

  地。"在这种情况下,为数不少的中小企业便开始考虑外迁。 

  就连温州有名的生产工业电器的民营企业---正泰集团也对此深有感触。正泰集团宣传处处长廖毅说,正泰也面临着用地的困难。比如正泰在温州的一个所谓的工业园,占地也只是200亩左右。 

  "温州人才也比较匮乏。"廖毅告诉记者,温州外迁企业大多迁移到了上海。"上海在信息、人才等方面资源较为集中。"尽管目前正泰的生产基地还在温州,但其研发中心也已经搬到了上海。 

  由于过去很多人都到温州来"淘金",现在的温州几乎成了一个"移民城市"。温州市企调队提供给记者的数据表明,目前,温州全市跨乡镇、街道半年以上外来人口为203.09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总量的26.8%,这还不包括来温州不满半年的外来暂住人口35.68万人。而根据对温州企业中86400多名外来务工者的调查,他们中小学文化水平的为8901人,占到10.3%;有初中和高中文化的为70158人,占到总人数的81.19%,这当中又以初中文化为大头,占到49.06%;大专学历的有4936人,占到5.71%;而大学本科学历的仅占到2.8%。这似乎印证了廖毅的说法。 

  还有一些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后发现,原有资源已不足以保证企业继续发展,这时就开始选择了把重心外迁。如均瑶集团,在起步阶段,在温州还能发展下去,但现在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已形成以航空服务业为基础,乳品业为核心,兼营酒店、旅游和房地产业的多元化集团公司,这时候如果不把总部向外迁移,则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均瑶已经把集团的营运、人才、科研中心全部迁移到了上海。 

  温州市中小企业促进会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软环境较差也是温州企业外迁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他说,现在政府都在说要改善环境,但实际上,温州的投资软环境并不很好。"一些地方把民营企业当作自己的'摇钱树',一些地方税负非常重,'小牛拉大车'的现象让企业不堪重负。于是,很多企业便选择了'出逃'。" 

  亡羊补牢变"温州人经济"为"温州经济" 

  企业外迁,资金外流,已经引起温州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最近以来,温州的一些县市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吸引外迁企业和外出经商者回乡投资。而温州市有关官员则强调,怎样把"温州人经济"转变为"温州经济",是政府下一步需要研究的课题。 

  为了解决工业用地少这个问题,近年来乐清、瑞安等市曾千方百计的增加工业用地,并开发沿海、沿江滩涂,大规模地规划和发展工业园区,以最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迁企业回迁。 

  潘忠强说,温州毕竟不是全国的中心城市,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就必须依托中心城市、国际大都市的优势继续扩展;而且,企业就是要选择最适宜生存的地区发展,温州不可能是一个适合所有企业发展的地方。因此,温州市本身必须进行升级。 

  温州体改委的一位官员告诉记者:"作为一个地级市,温州的基础设施还不是太完善,而温州市政府自身的财政实力并不强,所以城市基础建设一直跟不上,现在政府的新思路就是要积极改善投资环境留住优秀企业。那么钱从哪里来呢,引入民间资本就是今后最重要的一个渠道。" 

  而为了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民间资本,温州也加快了推进村镇城市化工作的进程。他们渴望能像当年的龙港镇一样,依靠民间资本的力量,建造更多的"农民城"。如瑞安市打算在三年内建成一百多个"花园村庄",该市的牛伏岭村就已经开始投资1亿多元进行改造了。温州市政府的设计,听上去是一个双赢的构想,既疏导了民间受压抑的资金,又增强了城市竞争力,并进一步在基础设施上为引进外资提供了条件。但一个客观现实是,在基建方面都是大投入,也基本上都是长期性投资,收益在近期内很难体现,这与追求快速投资回报的温州商人的个性格格不入;而且在这些产业上,温州还没有建立起一种有效的"退出机制",还存在着来自各方面的投资风险。更何况,目前,温州大大小小的企业加起来有13万家左右,再加上大量的闲置资金,这么多"营养",温州能"消化"完吗?